关中吃席杂谈
文/杨波
关中吃席,去过一趟能念叨三天,叫人哈喇子流三尺,不住地咽口水。如今在关中吃席,要能品出门道、讲出道理,那才算真本事,难怪都说关中人嘴刁,讲究可大着呢。
关中地处西北腹地,位置独特,物产丰饶,自古便是商旅往来要道,南北食材在此交汇,滋养出独具一格的饮食风貌。当地人把吃席也叫“坐席”,在乡下还常唤作“吃汤水席”,图的就是一个人情热闹、喜庆圆满。
关中席面,先上佐酒的凉菜,如拌黄瓜、卤牛肉,清爽开胃;凉菜用罢,热菜便一道一道端上来,红烧肉、清蒸鱼依次登场,吃完一盘再续一盘,如行云流水,绵绵不绝,这才是名副其实的“流水席”。陕西西府菜醇厚扎实,东府菜鲜香灵动,各有千秋,都深深融入了本地的风土人情。如今的厨师更在传统基础上,吸纳“鲁、苏、粤、川”四大菜系的精髓,渐将八大菜系的风味也融汇进来,让席面愈发丰富多彩。
自古高手在民间。关中乡间的厨子,大多无门无派,全靠自己摸爬滚打练就本事。像是张三李四,早年跟着红白喜事帮忙,看得多了,学得久了,自然也就会了。他们长年奔走于四乡八村,随叫随到,风雨无阻,为的就是让乡邻吃得满意、吃得痛快。
展开剩余71%这些厨子还得把外地菜式和本地口味巧妙结合,比方说川菜的辣要减几分猛劲,粤菜的淡要添几分油香,调出老少咸宜、大众喜爱的独特味道。
关中流水席是老百姓的宴席,一桌之上有老有少,众口难调,所以菜式必须周全。既要有辛辣够味的爆炒腰花,也得有清淡软嫩的清炖豆腐;有爽口的凉拌海带丝,也有暖身的热羊肉汤;有浓油赤酱的肘子,也有素净鲜灵的时蔬。这就考验厨师是否真懂当地人的胃口,还要能炒出个人特色。都说好厨子一把盐,关中调料不算复杂,寻常百姓家条件有限,对咸淡的把握更是真功夫——盐放得恰到好处,那才叫地道。
在关中吃流水席,你还得掌握三大要诀:“快、准、狠”。稍一迟疑,手慢无肉,只能干瞪眼。“快”是动作要利落,菜盘刚落桌,长辈刚动筷,就得立马跟上,绝不犹豫;“准”是下筷要有技巧,手腕使暗劲,筷子张得开,才能夹得稳、夹得多;“狠”则是该出手时就出手,譬如汤菜上桌,一勺舀满,实实在在才过瘾。
关中人天生一股豪爽气,老话讲:“宁穷一年,不穷一事”。过事请客,菜要硬、肉要多,时令蔬菜反倒少见,价高的菜才显面子。带把肘子、全鸡、全鱼往桌上一摆,主人家的事才算办得“硬正”,这也正合关中人直率实在的性子。
如今信息灵通,各地好食材尽可选用。厨子们也为招揽宾客费尽心思,用好原料吸引吃客。新疆辣椒香辣够劲,拌一碗油泼面,能把关中汉子香得拍大腿;四川花椒麻香出众,入菜提鲜,别有风味。最具特色的还得数“大杂烩”,堪称关中“江湖菜”,猪肉、萝卜、白菜、豆腐是基础,还可加粉条、海带、丸子等,荤素一锅,丰盛暖人。这种做法简单快手,是关中人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一道菜,热腾腾端上桌,暖胃又暖心。
尝菜,也叫品菜。关中不少餐饮老板本就是厨子出身,经多年历练,自创出新菜式来吸引客人。每一道菜出锅,都力求色香味俱全,宛如一件作品。后厨每隔一段时日就要推陈出新,春季上鲜笋炖鸡,秋季添蟹黄豆腐,“尝菜”之风由此而来。
会尝菜的人,不只要会吃,还要会评。要从菜的色泽、香气、味道入手,结合关中人偏重油盐的饮食习惯来定味,还要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——工薪族图实惠,老板们讲精致,最后定出合理价钱,让宴席既体面又接地气。
因此,细致入微地品鉴一道菜,在其色、香、味、形、质的协调与精妙之中,实则展开了一场直接而严峻的试炼。它能去伪存真,淘劣留优,最终检验出厨师在火候、调味、刀工以及创意融合等方面的真实功力与深厚底蕴。
【作者简介】:杨波,陕西三原人,省散文协会会员,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,曾有多篇文章在各类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。
发布于:陕西省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