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拉尼,这位自诩为“叙利亚新时代领导人”的过渡政府“总统”,最近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明白什么叫“被耍了”。几天前,路透社曝出美以联手算计朱拉尼的消息,虽然当时不少人仍将此视为媒体炒作,但随着以色列《犹太内幕》网站在7月21日的一则报道曝光,这场“美式认账”的闹剧似乎尘埃落定:朱拉尼确实被当成了一枚可以随意使用的棋子。
美国或延长制裁,朱拉尼的“蜜月”到头了
以色列媒体爆料称,美国众议院即将就是否延长或废除《凯撒法案》进行表决。这部法案是2019年通过的,专门针对叙利亚阿萨德政权而制定,其主要内容是冻结叙政府资产,同时对任何参与战后重建、或与阿萨德政府进行经济往来的第三方机构和个人实施连带制裁,手段极为严厉。
有意思的是,该议案的发起人之一、共和党众议员乔·威尔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他更倾向于彻底废除这项法案。他认为,“凯撒法案”阻碍叙利亚重建,只会让“伊斯兰国”这样的恐怖组织死灰复燃,违背了特朗普“给叙利亚一次机会”的初衷。
然而,现实却比口号来得更冷漠。据以方媒体透露,大多数国会议员并不买账。理由很“及时”:叙南部苏韦达地区刚刚发生一起血腥冲突,造成大量伤亡。这起事件直接加剧了国会对叙新政府的不信任情绪,很多议员倾向于继续保留甚至加大对叙制裁力度。
也就是说,朱拉尼刚听了几句好话,特朗普还没来得及兑现承诺,美国国会就准备“打回原形”。
“凯撒法案”的杀伤力,远比炮弹更狠
《凯撒法案》的后果早已显现。法案通过那年,叙利亚的GDP还有225亿美元;两年后,仅剩89亿美元,暴跌六成以上。如今全国九成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,1200万人面临粮食短缺,整个国家几乎失去了再生能力。
更讽刺的是,这部原本打着“惩罚阿萨德政权”旗号的法案,在2023年土叙边境大地震中暴露出残酷本质。多国人道救援队伍因担心遭受制裁,根本不敢向叙利亚提供援助。飞机拒绝降落,车队连运送燃油都成问题,救援“黄金72小时”被白白浪费,灾区无助到令人发指。
如今,阿萨德虽然下台,朱拉尼接手政权,但法案仍旧有效。这就像换了个驾驶员,却还是踩着油门冲向悬崖。
“商业互吹”成空头支票,朱拉尼被摆了一道
5月,朱拉尼随特朗普访问沙特,期间两人不仅在公开场合频频互动,甚至上演了一出“互夸”好戏。特朗普称朱拉尼是“值得信赖的年轻领袖”,宣称美国将很快全面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;朱拉尼也不甘示弱,立即抛出一个“大礼”:愿在大马士革建造“特朗普大厦”,邀请美国企业投资叙利亚石油和矿产项目。
当时场面一度令人误以为,美叙关系正处于“破冰期”。
可谁也没想到,这场看似温情的外交“蜜月”,转眼就变成了一出交易闹剧。结合此前路透社的报道,不难看出,朱拉尼所谓的“被接纳”,其实只是被拿来做交易的筹码,用于换取以色列在叙利亚南部的“战略空间”。
现在回头看,那些承诺和象征性的会面根本没有实质意义。朱拉尼也许真心以为,他被当作“新叙利亚”的代言人,但在美以眼中,他连和以色列谈判的资格都没有。
阿萨德“下去了”,可制裁还在——那当初推翻他干嘛?
讽刺的地方还在于:阿萨德执政时,美国制裁;阿萨德下台,美国还制裁;那阿萨德的“退出”到底改变了什么?美国制裁的核心对象从来不是一个人,而是叙利亚整体不能对伊朗、俄罗斯构成支点。这才是真正的底线。
从这个角度看,朱拉尼的角色并非“改革者”,更像是“临时工”——用来给外界制造“叙利亚已改朝换代”的幻觉,用完了就可以随时被抛弃。
而从特朗普政府的角度,他们眼中真正值得在意的,是如何重新构建中东影响力。如果通过牺牲朱拉尼,换来以色列在戈兰高地乃至更深层次的战略扩张,那这笔买卖显然是“稳赚不赔”。
朱拉尼的困局,是叙利亚命运的缩影
今天的朱拉尼,处境比谁都尴尬。他寄望通过讨好西方来换取发展机会,最终却被美国当成向以色列示好的“投名状”。他原以为自己是执掌新政的“救世主”,现在却发现不过是外交棋盘上的“弃子”。
更可悲的是,他恐怕连“弃子”的自知都来得太晚。美国对叙利亚的目标从来就不是“谁执政”,而是“谁不能执政”,而叙利亚能不能发展、老百姓能不能吃饱饭、灾后能不能重建,这些问题根本不在美国的考量之列。
朱拉尼的悲剧,是叙利亚命运被强权绑架的缩影。而真正该问的,是:如果一个国家的希望都被当作筹码,那这片土地还能有未来吗?
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