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反复立场,让人不禁想起那句流行歌词:“不是我不明白,这世界变化快。”从他上任伊始许诺“24小时解决乌克兰危机”,到喊停部分军援,如今又宣称“武装乌克兰”,其对俄乌冲突的态度变化之快、幅度之大,足以让人眼花缭乱。
“由北约买单”的算盘:援助可以赚钱?
据多家美媒报道,7月14日,特朗普提出一项新计划:通过北约机制向乌克兰提供武器,但强调费用将由北约成员国分摊,而非由美国纳税人埋单。换句话说,美国出武器,盟友来付钱。
这一提法并非空穴来风。今年6月的北约峰会,成员国就达成一致,计划在2035年前将年度国防支出提高至各自GDP的5%。特朗普正是抓住这个契机,把援助乌克兰的成本“摊牌出去”,一方面避免再次被指责“花美国人的钱”,另一方面还可能通过军火出口反赚一笔。
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(CNN)指出,这种做法有助于特朗普保持其竞选时承诺——不再让美国承担不必要的海外负担。他可以对支持者宣称:“看,我援助乌克兰,还能让美国赚军火钱。”
德国方面的表态也与特朗普计划形成呼应。德国总理默茨公开表示,准备采购更多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,而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此刻正在华盛顿与美方会面,显然已在“为买单”做准备。
这种“美国供货、欧洲付款”的援乌模式,或将成为未来西方军事援助的新路径。
“我给你导弹,你却不识抬举”——特朗普的失落与转向
援乌政策变脸的另一个深层原因,是特朗普长期以来对乌克兰态度的复杂情绪。他曾多次强调,自己任期内对乌援助不容忽视——不是给毛巾被单,而是实打实的“标枪导弹”。
早在2017年底,特朗普政府就打破了奥巴马时期“只提供非致命物资”的政策禁令,批准向乌克兰提供“标枪”反坦克导弹等致命武器。2018年4月,乌方收到第一批210枚“标枪”导弹和37套发射装置。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,这批导弹成为乌军狙击俄军装甲部队的重要武器。
然而,2025年2月28日,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问白宫,与特朗普进行了一场原本被视作“重启沟通”的会谈,却意外地以争吵收场。特朗普在公开场合怒斥泽连斯基“忘恩负义”,直言:“奥巴马给你床单,我给你导弹!”这句话透露出特朗普的不满——自己曾不惜打破前任政策框架,武装乌克兰,如今却得不到乌方的“感恩回馈”。
特朗普希望推动俄乌之间实现快速停火,甚至公开宣称“上任一天内解决战争”。然而,在泽连斯基的坚持下,乌方始终拒绝在俄不撤军、不归还占领区的条件下进入和谈。俄乌双方此前在伊斯坦布尔进行的两轮接触均无果而终。
“普京不听话,泽连斯基不领情”——特朗普的两难困局
特朗普对普京的态度也经历了明显变化。过去他曾多次被指“对俄过于宽容”,但近期一系列表态中却能明显感觉到他的不耐烦。
在特朗普与普京的一次通话后,他罕见地表达出失望情绪,称“没有任何进展”,并多次公开表示对普京“不满意”。与此同时,克里姆林宫方面则继续强调不会放弃在乌克兰的战略目标,言下之意谈判空间有限。
处在“俄方态度强硬、乌方拒谈和解”的双重夹击下,特朗普显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挫败。他原本试图通过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“个别通道”达成某种“交易式和平”,但现实不断打脸,使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策略。
于是,特朗普再度抛出“加大援乌”方案,一方面通过军售制造经济利益,另一方面也试图以强硬手段迫使俄罗斯回到谈判桌前。
“变脸”的背后,是一场政治豪赌?
特朗普对俄乌政策的来回转向,实质上是一场高风险的政治操盘。他一方面需要对内展示“捍卫美国利益”,避免被攻击为“亲俄”;另一方面,他也不想让俄罗斯失控,以免欧洲局势进一步升级,影响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。
如今,特朗普高调提出“北约出钱,美国供武”,既可打消反对者对他“撒钱外交”的指责,又能保留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主导权。但问题在于,这种“美国出枪,欧洲付账”的模式是否能长期运作?北约各成员是否愿意持续为美国的战略买单?泽连斯基是否会买特朗普的账?普京是否会因施压而改变立场?这些都是未知数。
可以预见的是,特朗普的“援乌变招”很可能会使俄乌和平进程更加复杂,谈判希望进一步渺茫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美国的政治分裂与国际信任,也面临着新的考验。
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